陳茗凱
「親中」經常被認為是一種政治立場,即可能持有與中國政府相似觀點或價值觀,或基於經濟和地緣政治因素,認為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好,因此主張與其發展親近的外交、政治、與經濟關係,支持其國際作為的政黨和相關人士。
在經濟因素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許多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因此對許多國家和企業來說,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意味著能在中國獲取更多的商業機會和投資回報,例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頻繁前往中國,希望能讓擴大特斯拉在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的銷售規模,以及法國總統馬克宏為了提振法國的經濟發展,便於疫情後與習近平舉行了兩次高峰會商談合作事項。而自 2013 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後,許多國家皆對中國提出的高額援助計畫表達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位處第三世界、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國家,中國往往喜歡運用其「基建狂魔」的工業實力,提供諸如港口、鐵路、機場等基礎建設計畫的援助,相較於西方國家多提供農業和醫療援助,中國的援助顯然更符合非洲領導者希望發展經濟的企圖。
在地緣政治因素上,中國長期是不結盟運動的參與者,且常以發展中國家自居。儘管中共時常對台灣文攻武嚇,但自 1984 年後,中共便不曾有入侵他國領土的紀錄,因此在 21 世紀早期,中國大力提倡「和平崛起」的概念,希望降低其他國家對其政經實力上升的擔憂,並參與解決北韓核協議問題的「六方會談」,試圖扮演負責任大國的角色。例如在 2023 年,中國便在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恢復外交關係一事上出力甚多。而在最近的以巴衝突上,中國除了藉機批評美國外,也爭取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以得到中東國家的支持,擴大其地緣政治影響力。由此可見,中國在地緣政治的做為顯示其「反美國霸權」的戰略思維,而美中雙方因其政治體制和經貿交流程度的差異,形成了「全球北方國家加速圍堵中國」和「全球南方國家想持續與中經貿合作」此一矛盾情形出現。未來若美中爆發新冷戰,形成兩大陣營對抗的局面時,哪些國家會選擇繼續親美路線?哪些國家會轉向親中路線?而第三世界國家會選擇左右搖擺,成為美中競逐的重要區域嗎?值得關注。
而對於一帶一路等對外合作計畫的價值,中國經常以「繁榮之路」、「命運共同體」等詞彙來打造其國際形象。例如在川普上台後,美國的貿易政策走向保護主義路線,中共便趁勢透過 RCEP 等倡議,將自身打造為「負責任大國」、「支持全球化」、「維護國際和平」及「踐行多邊主義」的世界強權。例如在 2023 年的 APEC 會議上,習近平便表示「唯有合作才能發展⋯⋯搞脫鉤斷鏈對誰都沒好處。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打造合作共贏的開放型亞太經濟。」除了顯示其強打經濟牌以圖解決低迷的中國經濟外,也含有批評美國對其的圍堵貿易政策、與其較勁的意味在。
除此之外,由於習近平認為要突破中國經濟轉型的瓶頸就必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因此中國投入大量資金在高科技和綠色能源等方面,向亞非國家推銷其綠能產品,並以此自誇一帶一路乃是具有前瞻性的跨國合作計畫。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中國認為其對外政策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在於自身改革開放下經濟高速發展的成功典範,使全球南方國家對於如何複製「中國經驗」抱有極高的興趣。而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基礎建設成果,除了滿足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的政績需求外,也能在貿易開放的大旗下,幫自身國內過剩的工業產能去庫存化,可說是一魚多吃。而在國際安全方面,中國也喜歡高舉「不干涉內政」原則的大旗,強調「他國要自主選擇人權發展道路」,以此來拉攏與其沒有利益衝突的國家,並與西方國家強調民主自由等價值做出區別,希望在威權國家占多數的南方國家取得影響力,成為與美國競逐世界霸權的政治資本。
就亞非國家的角度來看,中國給予的大量援助確實改變了西方國家主導國際援助的政治格局。而中國在製造業、農業、電信等領域的投資為這些國家創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成長。此外,一些亞非國家的領導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寶貴的合作夥伴,它提供了西方援助和投資的替代方案,而且沒有西方援助通常附加的政治條件。但就普羅大眾的觀感方面,儘管多數皆認為中國崛起勢不可擋,但中國人在非洲開設許多商店,確實搶走了當地人不少工作機會;中國企業對勞資爭議的處理方式飽受爭議,加上中國政府與政府官員的利益勾結問題,也使當地人感到不滿。
而在西方世界,許多國家將中國視為主要經濟競爭對手,特別是在科技、製造業和貿易等產業。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和工業能力引發了人們對不公平貿易行為、智慧財產權盜竊和市場准入障礙的擔憂。而近年來,中國與西方列強特別是美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西方國家也經常批評中國的人權記錄,包括政治鎮壓、審查制度、宗教自由以及對待新疆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問題。當今,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特別是在亞太地區,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自信和領土爭端引發了人們對該地區穩定和安全的擔憂。
從上可知,其他國家親近中國的動機,多屬於經貿層面的議題,中國巨大的經濟量體,確實能讓受援助國能在短時間內取得經濟成長、擁有光鮮亮麗的大型建設。尤其中國並未有政黨輪替造成政策變動的問題,因此在歐美大行其道的反全球化浪潮並未在中國出現,中國依然大力支持全球化和國際經貿建制的發展。但是,中國內部長期對人權議題的忽視,加上中國人在海外的發展常威脅到當地人的利益,使得中國在軟實力和公民外交的部分難有進展,尤其是發達國家民眾,對中國的反感不斷上升。
面對此一變局,似乎持續強打經貿牌,強調借助中國來幫助自身國家發展,是多數國家的親中派最好且唯一的宣傳策略?還是有其他不一樣的可能呢?讓我們在台大政治營一起腦力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