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熱映中
?

請登入

議題

貿易開放

周廷芳

一、為什麼要貿易開放?

貿易開放的定義與自由貿易接近,亦即在一個貿易系統下,所有貿易障礙如關稅、出口稅、進口禁令、總量管制等都被排除[1]。

全球化起源於 1980 年代的英國與美國。由於兩次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新上任的柴契爾夫人與雷根總統主張實行經濟自由化與全球化政策。英美兩國與國際貨幣基金 (IMF)、世界銀行 (World Bank)、世界貿易組織(WTO,1995年前為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ATT)等世界主要經濟組織強勢要求其他國家進行自由化改革、開放市場與投資機會、去除貿易障礙[2]。在這波潮流下,台灣推動了「五個自由化」政策:

  1. 貿易自由化:包括進口關稅降低、進口限制解除、海峽兩岸貿易擴大、對國際經濟事務的積極參與等。

  2. 金融自由化:包括利率自由化、匯率自由化、開放民營銀行及保險公司設立、開放證券商新設、外匯管制放鬆等。

  3. 產業發展自由化:包括農產品開放進口、國營事業私有化、國內金融及其他服務業自由化等。

  4. 投資自由化:包括國人對外投資及華僑、外人來我國投資的自由化等。

  5. 其他自由化:如教育自由化、勞動市場供需變動、經濟自由化對環保的影響等[3]。

貿易開放使得台灣經濟能與國際接軌,經濟發展逐步成熟,同時得以累積資本發展電子、科技等技術與資本密集的產業。

根據新古典主義模型,國內的生產製造仰賴國內與國外的資源投入,而關稅與外匯管制會阻礙國外資源投入,進而降低經濟成長、產量與資本累積。另外,大國的生產要素可以靠國內供應,然而小國資源稀缺,需仰賴國外的資源投入。因此,自由貿易政策對於小國更為重要。在相同情況下,貿易障礙對於小國的影響較為嚴重[4]。

台灣身為一個海上小島,缺乏石油、天然氣、礦物等原料。且國內市場有限,需要向外擴張創造市場。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2023 年我國貿易額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二十名[5],由此可見我國十分仰賴貿易。因此,制定適宜的貿易開放政策對於我國非常重要。

二、貿易開放的優點與衝擊

國際貿易的基礎奠基於比較利益。全球化使各國得根據比較利益進行專業分工、資源有效分配。進而降低生產成本與價格,使消費者獲益,整體經濟也得以成長。貿易開放可以使各國人力資本與貨物的流通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加速技術進步,促進經濟成長。

以蘋果手機為例,美國負責設計,其他零件的生產則轉移到世界各國。日本的東芝、台灣的台積電負責晶片製造(晶片本身的製造也牽涉許多國家),韓國三星製造手機螢幕,零件組裝則交由越南、印度、中國等國家負責。當供應鏈擴及到世界各國時,可以透過市場機制與合作激盪增加彼此的競爭力。

然而,雖然貿易開放對於整體經濟有益,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贏家,貿易開放會造成利潤分配不均、中小企業難敵跨國企業、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回到手機的例子,雖然手機的製造是由許多國家一同完成,超過半數的利潤卻是由美國的蘋果總公司拿走。另外,貿易壁壘被打破將使國外具有比較利益的商品可以進入本國,增加本地生產者的競爭壓力。而跨國公司通常夾帶龐大資金與影響力,本地的中小企業難與之對抗。以上兩個現象都將導致國際間與國內的貧富差距擴大,也因此開始出現公平交易與自由貿易的辯論。

許多實證研究證明貿易開放能促進經濟繁榮,然面對開放後的衝擊,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也需建立配套措施以因應。

三、國際經貿組織

除了減少貿易壁壘,國家也可以透過加入貿易組織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以下將簡介我國有參與的國際經貿組織[6]:

(一)WTO 世界貿易組織

WTO 成立於 1995 年,前身為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ATT),為全球最重要的貿易組織,我國於 2002 年加入。WTO 有以下三個特色:第一,以不歧視為基本原則,不能因來源地不同有所差異。第二,決策時為共識決,需要全體會員同意才能生效。第三,設有爭端解決機制,成員國提出申訴後,將成立爭端解決小組並在調查後給出裁定。

我國在加入 WTO 後經濟呈現成長趨勢,對於我國經濟有一定貢獻。然而,近年來 WTO 也時常被詬病功能失效、無法回應會員國的要求。另外,由於國際法為弱法的特性,即使 WTO 作出判決,成員國仍可選擇無視判決。故除了制度需要改革外,各國也透過更貼近地方需求的區域經濟組織如歐盟 (EU)、東協 (ASEAN)、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 來補強 WTO 的不足。

(二)APEC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 於 1989 年由澳大利亞總理霍克 (Robert Hawke) 倡議而成,為一經濟諮商論壇,旨在藉由亞太地區各國政府的對話,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台灣於 1991 年加入,目前有 21 個會員國。

APEC 的運作方式為根據不同的層級,有不同的會議頻率與討論內容。以最高層級的領袖會議為例,會在每年部長級會議結束後舉辦,揭示未來的政策方向。由於中國強烈抵制我國領袖與會,因此我國為總統指派代表參與,近幾年都由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代表參加[7],也顯現出台灣在國際參與上的不容易。


註解

[1] 林馨怡、王靖筑,2018,〈貿易開放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整合分析之應用〉,《經濟論文》,46(4):560-562。

[2] 李碧涵、蕭全政,2014,〈新自由主義經濟社會發展與分配問題〉,《國家發展研究》,14(1):36-37。

[3] 行政院經建會,1988,《中華民國七十七年經濟年報:邁向經濟自由化之路》。

[4] Jong-Wha Lee. 1993. “International Trade, Distortion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vol. 40(2): 299-328.

[5] 經濟統計數據分析系統,2023,〈主要國家貿易額之排名〉,https://dmz26.moea.gov.tw/GA/common/Common.aspx?code=N&no=15,Latest update 7 May 2024.

[6]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024,〈WTO、APEC等國際經貿組織〉,https://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355,Latest update 7 May 2024.

[7] 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2024,〈APEC介紹〉,https://subsite.mofa.gov.tw/igo/News_Content.aspx?n=6026&s=110867,Latest update 7 Ma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