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晉
貿易保護,又稱貿易保護主義 (Protectionism)。是指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產業不受來自境外的競爭壓力,而採取高關稅及其他非關稅政策的貿易政策。一個國家在與他國進行貿易時,以行政命令或國會修法,制定有利於本國產業的貿易政策。除了上述提到的加徵關稅,還有其他的非關稅政策,例如實施進口配額、更嚴格的技術規範等手段提升進口成本,或者透過給予本國產業相當程度的補貼或進行輔導,讓其更有競爭力。
臺灣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又坐落在東亞貿易的重要節點,一直以來都是匯集各方商人的貿易據點。然而,在世界的貿易日漸活絡的戰後,臺灣也從帝國邊陲成為需要自力更生的政治實體。為了戰略考量及提升國內經濟發展,臺灣也必須改變政策。當時的政府為了將出口占比最大的農業慢慢引導向輕工業,因此對紡織產業的進口提高關稅以利我國的紡織產業發展。日後也用類似的方式保護我國汽、機車產業。
隨著產業轉型,臺灣逐漸轉型成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貿易對臺灣而言愈來愈重要。為了要與他國展開更多的貿易關係,臺灣漸漸降低對外的貿易壁壘,更在 2002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ranization, WTO),以換取出口商品在國外能夠有競爭力。然而,目前的臺灣在國際市場上,還是常因不公平的貿易保護措施,例如限制進口、補貼本土企業等,遭到其他國家的指責。例如在 2008 年名列 WTO 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的第三名。或在美中貿易戰中,美國亦曾指責臺灣對美國產品實施貿易壁壘,威脅美國的利益。
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是因為貿易開放雖然能夠讓國民以更合理的價格買到舶來品,然而會導致本國產業受到衝擊,導致民眾的不滿。例如臺灣加入 WTO 時,開放稻米進口,導致本土農民短期的生計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產生了震驚社會的「白米炸彈客事件」。另外即使自由貿易對雙方皆有利,國家仍然會因自身需求而提高某單項產品的進出口規範。如為了國內的糧食安全,在稻米的進口會採取進口配額的方式限制進口量。
然而,過度保護特定產業,並不一定真正帶來該產業的進步。政府過去利用高關稅保護國內的汽車工業,甚至有獨厚「裕隆」的狀況出現,然而,這樣的政策並沒有讓汽車工業蓬勃發展,不僅其他的國產汽車無法生存,連裕隆本身也沒辦法打造出自己的成功品牌,例如裕隆自主研發的納智捷,無論在國內或中國市場的評價都不高。因此常被質疑保護國產汽車的政策是否應該修正,降低關稅讓民眾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直接進口或代理的車。
相對於汽車的外銷受限,我國機車產業在品質及外銷成果較為豐碩。政府曾經以禁止整車進口的方式,促使國內機車廠與日本機車廠進行技術合作,讓台灣的工廠有了自行製造機車的能力,且國產機車市場不像汽車只有一家,而是呈現多方競爭的狀態,再加上機車剛好趕上台灣的產業轉型,在地狹人稠且汽車昂貴的台灣是通勤最好的選擇。因此國內的機車產業已發展成可外銷的產業。成為國際上的「機車大國」
目前的主要政黨,皆強調台灣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性,因此積極嘗試加入世界性或區域性的貿易組織。然而,這並不代表其採貿易開放的政策。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仍然會在某些情況下實施貿易壁壘,以達成保護本土企業與維護國家安全的效果。如 2015 年國民黨政府曾對中國的鋼鐵進口實行進口配額和反傾銷措施。民進黨也曾提出補貼政策支持台灣的鋼鐵產業,並且認為農業、食品業也可以透過進口配額等方式保護國內產業。不過即使兩黨皆有提出保護國內產業的政策,他們也同時認為保護政策的實施不能牴觸國際貿易的規範,並且積極與他國進行協調。
文章最開頭的內容有提到,臺灣位在世界貿易的重要節點,因此活絡對外貿易一直都是我國的貿易方針。然而,一個有競爭力的本土品牌,不僅能讓臺灣被世界所關注,也能提升國內的經濟,最佳的例子是臺灣舉世聞名的科技代工業。因此,我們必須在開放與保護政策中取得平衡。針對未來有發展性及可能影響大量民眾生計的產業進行適度的保護,並在其已具國際競爭力時開放市場競爭,同時增加對外銷售的種類以及開放外商投資,才能讓民眾獲得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