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浚誼
國際遷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多重的成因。在思考國際遷移議題時,除了考量人們遷移的原因,移民接收國的政策,以及其看待移民之態度也相當重要。而我們從台灣移工政策變遷的歷程中可以發現,國族認同及階級主義是形塑我國移民政策的重要力量。而性別在國族政治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因為它與共同體邊界的界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下文將分別介紹移民議題中的國族、性別,及階級政治。
台灣的移工史,在 1989 年拉開序幕。當時為因應大型建設的勞力需求,政府以專案形式引入海外移工。隨後,立法院在 1992 年通過《就業服務法》,正式將移工聘僱法制化,使民間得合法聘僱移工。
從《就業服務法》制定過程中的各方意見爭論,以及對於外籍移工的規範內容,都可以看見國族政治影響的痕跡。而國族政治如何影響移民政策呢?要從國族作為一種想像共同體的觀點切入思考。
對於國族想像共同體來說,劃分「你們」及「我們」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這樣才得以區分我國人民與他國人民,進而展現「我們」作為一個共同體的獨特性。例如身處於台灣這個想像共同體的我們,其中有些人會以台灣的社會文化或政治特色,如民主制度或同性婚姻,來區分我們與中國的不同,證明「民主」台灣主權獨立於「威權」中國。
而移民的出現,使「你們」之中的某些人有可能變成「我們」,這大大衝擊了原先「你們」及「我們」的劃分。由於「我們」的定義受到挑戰,部分人民和政治人物因此對於新移民抱持排斥態度。
對於一個政治共同體而言,最使其感到自身存在受到威脅的,常常不是那些與他們有著巨大相異特質的移民群體。反之,與之特質相近的移民群體,通常才最會引發共同體成員的恐懼,因為「你們」和「我們」實在是太相像了,讓我們劃出的共同體界線形同虛設。
在台灣的脈絡中,這個與「我們」十分類似的移民群體,其實就是中國移民。在就業服務法的立法過程中,部分立法委員及行政官員對於中國移工的保留甚至排斥態度,正好反映了這種國族的焦慮。例如時任民進黨立法委員黃天生就表示,開放中國移工可能會使中共派遣大量人員來台,最後將導致台灣「整個被大陸統一」。
最後台灣僅開放中國漁工來台,且在當時的規定中,這些漁工甚至無法踏上台灣土地一步。
女性的身體,經常被視作一個國族共同體的邊界。對於台灣或是日韓這類種族同質性較高的國家來說,認定公民身份時,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血統。而一個共同體的「血統」,需要透過共同體的女性成員孕育下一代,才得以延續。
去年 11 月,一篇彭博社報導指出台印將簽訂勞務合作備忘錄,最多開放 10 萬印度移工來台。這項消息激起了台灣部分民眾的恐懼情緒,大量反印度移工的文章在 Dcard 出現。其中部分人士利用 LINE、Discord 社群相互串聯,進一步匯聚反對的聲音。最終,在同年 12 月,台灣出現了自 1992 年訂定《就業服務法》以來,第一場反移工遊行。
反對印度移工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性暴力的恐懼。人們之所以會對印度有著這種負面印象,很大程度地跟媒體對於印度的再現有關聯。西方媒體經常以一種獵奇的視角,再現印度境內發生的性暴力事件,將印度塑造成一個隨地都有性暴力的落後國家。事實上,印度的性暴力案件以熟人性侵居多,跟其他國家並無太大差異。
然而,對於移工性暴力的恐懼為何會如此深切呢?這也與國族的焦慮有關。對於一國族共同體的成員而言,共同體女性成員的身體若遭到「異族」入侵,相當於共同體的邊界遭到破壞。而共同體的邊界若遭到破壞,等於是動搖了其存在的基礎。
總的來說,台灣反對印度移工的情緒,很大一部分出自於國族政治與性別政治的相互形塑。
前面提到,當「我們」的界線受到挑戰時,共同體內的成員便會因此感到焦慮,進而產生排外情緒。然而,這並不是一條在任何情境之下皆會生效的法則。共同體的成員在某些情況下,對外來移民並不會抱持排斥態度。而這現象,在移民來自所謂的先進國家,又同時身為白領勞工時尤其明顯。
而移工在勞動上的階級,與其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階級,往往被連結起來。例如台灣從事藍領工作的移工所來自的四個國家(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在世界體系中處於較邊陲的位置。
就業服務法對於這些藍領移工的居留期限規定也較嚴格。根據《就業服務法》第 51 條第二項規定,藍領移工的工作期間需有重大特殊情形才得以展延。若屬重大工程者,展延期限最多六個月。而第 51 條第一項所規定的白領移工,只需要「有繼續聘僱之需要」,雇主即可為其申請工作期間展延,且展延無時間限制,可構成實質的長期居留。
除了制度性的差別待遇之外,排外的種族主義言論通常也只針對特定族群。例如在 1992 年時,時任勞委會主委趙守博表達他對於「台灣人究竟有沒有辦法接受國內有泰國村、菲律賓村、馬來村」的憂慮。其實,台灣早就有外國人社群的存在,例如台北市的天母,就居住著許多來自歐美國家的外國人,然而卻沒有人擔心「台灣人有沒有辦法接受國內有歐美村」。台灣人民/政府之所以對於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給予差別對待,背後潛藏的意識形態,其實就是與經濟階級、國家階級連結的種族主義。
從移民接收國的角度切入,我們發現性別、階級,以及國族政治,在一個國家的移民政策制定,以及本地人民看待移民的態度上,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當然,移民議題牽涉到的因素不僅於此,更深入、詳盡的討論,就讓我們在營隊五天中一起進行吧!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臺灣社會學刊,32: 1-58。
暌違20年再開國門,歧視移工爭議風波如何因印度再現?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pose-introducing-indian-migrant-workers
重新南向三十年:一部台灣與東南亞移民工交織的近代史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91/article/11807
帶你看見台灣移工的三大困境:政策、法規與歧視問題何解?
https://one-forty.org/tw/blog/migrant-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