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熱映中
?

請登入

議題

國防改革

駱巧庭

一、何為國防

國防的目的為保護國家不受任何外來勢力的威脅,維持國家安全的穩定,為了達成此目的,國家會藉由設立常備軍事力量以應對各種情況。除了軍隊外,國防也涉及了眾多面向的相互配合,戰略學家 Colin Gray 在著作中提出的三個面向類型「人民與政治」、「戰爭準備」、「戰爭進行」列舉了穩定國家安全所需注意的面向,包含了人才、組織、後勤、資訊和情報、摩擦(不確定性)等,國家需在各領域制定戰略,確保在國際互動中爭取國家最大利益。

二、國防改革定義

國防改革意指對國家的軍事組織、戰略思想、國防政策等做重大調整或變革。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是否能將人才與資源做效益最大化的利用,一個國家的戰略文化也大大的影響了其軍事策略的制定,因此隨著科技進步與戰爭型態的轉變,國家需定期檢討並更新其軍事戰略、組織等。

三、我國國防改革背景

民國 91 年,國防二法正式實施,為了因應組織變革,我國引進了美軍的戰略規劃制度,但此做法卻忽略了戰略規劃中重要的精神:建軍工作需以「戰略」為主軸,結合地形條件、軍事力量、周邊國家等,確保建軍規畫、人力結構、軍事資源、國家政策等密切相關,創造出符合國情一套體系。

1980 年代開始,中共確立改革開放路線,為了實現以經濟發展為國家首要目標,中共投入國防現代化與資訊化,鞏固國內戰略產業,並帶有強烈目的性的與周邊國家建交,持續發展外交、經濟、與軍事戰略。受到美軍在波灣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展現的軍事現代化成果影響,1990 年代後中共國防預算激增,於此時期之後,中共已將戰略重心轉向現代化、高技術、資訊化。由鄧小平的「現代化條件下的人民戰爭」到「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再到 2004 年「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在裝備方面,恰逢 1991 蘇聯解體,中共趁此機會購買蘇聯武器,並延攬人才傳承技術,仿製蘇聯武器,因此得以自產新式武器,汰換老舊裝備建立新式軍隊。

與此同時,台灣正開始實行軍事精實案,由原來 2-3 年役期縮短至 1 年 10 個月,兵力由 60 萬減為 38 萬。到2010 年第三階段結束為止,兵力剩 27 萬。雖然政府表示如此我國財政才能負擔,但這造成了軍隊兵力嚴重不足。現行的徵兵募兵混和制並無法滿足人員需求。在軍紀鬆散的情況下,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經過媒體報導後造成民眾對軍人觀感不佳,導致募兵不易,陷入惡性循環。且因老舊的戰略思想,軍方仍然常用對稱作戰思維制訂戰略,政府不斷向美方購買不適宜臺灣使用的裝備,在兵力與裝備技術與中共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我國必須做出改變。

四、如何改革

為了達到改革的目的,政府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變:

1. 戰略思想革新,強化不對稱作戰觀念

我國國軍仍守著不合時宜的戰略思想,在兵力不足、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只守著過往的對稱作戰觀念無法因應現今兩岸情勢的變化,我國國軍應加強不對稱作戰的觀念與訓練,找出我國優勢以制訂戰略方針,將我國優勢最大化,採取游擊戰方式以有限軍事資源攻擊敵方弱點,並利用網路戰及情報戰打擊敵方。

2. 加強應對超限戰

現代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日益複雜且多樣化,超限戰的目的與手段多樣,早已非傳統軍事威脅。我國應提前制定方針以應付各種狀況,於不同領域訓練人才,且須制訂相關法規和應對機制,降低攻擊事件發生時造成傷害。超限戰尤其擅長運用信息技術,因此政府應加強網路韌性以防範網路駭客攻擊,在信息戰充斥的當下也需加強教育國民媒體識讀。經濟安全方面則需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和貿易金融體系。

3. 軍事人力結構調整

兵力不足問題現存於我國,軍事人員組織結構應建構於戰略上,因此我國應該重新思考、規劃軍事人員編制並加強軍紀整頓,充實軍事訓練內容並依照內容需要適時延長兵役時間。另外也需利用福利制度延攬各領域人才進入,並留住具有經驗的資深人才,如此一來才能將技術傳承下去。

4. 軍事裝備更新

我國目前裝備一部分來自向美方收購,但這些裝備是根據美方軍事戰略製造,並不一定適合台灣使用,待上場便淪為虛有其表的廢鐵。因此我國需將這些裝備汰換為適合台灣使用的裝備,並檢視是否交給國內自行生產或是向他國購買,務必要將有限資源做最有效益之運用。

5. 建立後備動員機制

我國的後備動員機制過去一直未受重視,但在戰爭發生時如何快速動員,補足不足兵力十分重要。國家若希望能快速動員、徵招的後備部隊具及時作戰能力,訓練、裝備最為重要,國軍需加強平時訓練,落實教召,建立快速動員機制,並確保有足夠數量裝備,將傷亡最小化。

五、結語

國防改革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需要政府、軍隊與人民共同配合才有可能成功,在現今隨時變動的國際情勢,每一步皆需小心謹慎,雖然我們無法預知兩岸未來是否會發生戰爭,但我們向世界展現了我們的決心。